铝材门窗行业的黄昏:从资本盛宴到生存困局
来源:灵通铝材网 发布时间:2025/7/10 11:14:51

    2025年7月8日至9日,广州琶洲建博会、佛山凤池建博会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三场行业盛会同期开幕。650余家展商在空荡的展厅里高声吆喝,参观者却比参展人员更少;一线品牌加工费从万元级暴跌至与杂牌持平,甚至出现“0加工费”倒贴竞争;江西安义、湖北铝厂老板接连跑路,广东威亚森门窗等十余家企业半月内宣告破产——这场被冠以“行业风向标”的展会,俨然成为铝材门窗产业崩塌的公开处刑场。
    一、展会变“清仓会”:650家企业的独角戏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6号馆,中铝、南山铝业等龙头企业的展位前门可罗雀。往届需提前预约的VIP洽谈区,如今堆满未拆封的样品;直播设备成了展商唯一的“观众”——他们对着镜头反复演示产品,试图在2000多个专业观众中寻找一丝生机。
   • 数据冰冷:主办方宣称3万观众到场,但实际到访的下游采购商不足3000人,超八成展商首日接待量未达预期。
    • 恶性循环:为吸引眼球,企业将展位面积扩大30%,却压缩产品讲解时间,转而用“扫码领红包”填补冷场。某参展商苦笑:“去年还能靠技术交流签单,今年只能靠发矿泉水瓶盖二维码留客。” 
    二、加工费崩盘:从“万元户”到“倒贴钱”
   在佛山凤池建博会现场,一张泛黄的价目表被丢弃在垃圾桶——2024年6063铝棒加工费标注为“5000-12000元/吨”,而2025年同规格产品价格栏赫然写着“面议”。
    • 一线品牌自降身价:某头部企业销售总监透露,汽车轻量化铝型材加工费从1.5万元/吨腰斩至7000元,仍难敌杂牌“零加工费”冲击。
    • 杂牌“自杀式竞争”:江西安义某小厂老板坦言:“加工费收500元就是亏本,但不接单设备就得生锈。”更荒诞的是,部分厂商推出“免费加工+售后收费”模式,实则通过虚高辅料价格回血。
    • 产业链绞杀:一位贸易商展示的订单显示,某光伏边框订单需同时满足“加工费低于市场价20%”“账期延长至180天”“垫付模具费”三重条件,否则直接流标。
    三、跑路潮起:从沥东铝材到威亚森,谁在裸泳?
    展会B1层“门窗系统专区”,威亚森门窗的展位空无一人。工作人员称:“老板三天前带着公章跑了。”这并非孤例——
    • 广东震荡:2025年5月以来,威亚森、顶固集创等十余家门窗企业被曝跑路,涉及欠款超20亿元。佛山沥东铝材2015年破产案重演:董事长失联、供应商抢货、银行诉讼冻结资产。 
    • 江西安义惊魂:7月5日,安义铝材产业园内,十余家厂商同时贴出“设备抵债”告示。某老板在微信群留言:“银行抽贷后,我只能把厂子卖给废品回收站。”
    • 信任崩塌:一位经销商哭诉:“以前合作十年的厂家,现在连微信头像都换成‘专业回收铝材’。”‌质量问题与信任危机‌进一步恶化了行业环境。市场上断桥铝门窗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商家使用劣质铝合金型材和普通塑料隔热条,严重影响了产品性能。安装环节的乱象也层出不穷,不规范的安装导致漏风、漏水等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度大幅下降。
    四、行业反思:击鼓传花的终点在哪里?
    在展会闭幕酒会上,一位从业二十年的老总举杯自嘲:“我们不是在参展,是在参加行业葬礼。”
    • 需求端崩塌:铝材门窗行业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房地产下行‌是致命一击。建筑行业用铝量约占铝消费总量的28%,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过度依赖新房市场的门窗企业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我国建筑铝型材产量同比下降19.9%,直接反映了房地产低迷对行业的冲击。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3%,门窗采购量降至十年最低;新能源车轻量化需求被产能过剩淹没,光伏边框订单因关税壁垒缩水40%。
    • 供给端内卷:‌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加速了行业崩溃。据富宝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再生铝运行产能高达2300万吨,实际产量仅为105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45%12。这种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陷入"低价竞争,成本比拼"的恶性循环。电解铝产能过剩超500万吨,中小厂商为保现金流,宁可亏损也要维持生产线运转。 
    • 政策双刃剑:再生铝进口零关税本是利好,却导致废铝价格暴涨30%,合规企业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结语:浴火重生还是持续沉沦?
    铝材门窗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从一线品牌加工费暴跌到企业跑路事件频发,从展会门可罗雀到经销商体系崩坏,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痛苦的去泡沫化过程。
    当展会闭幕的灯光熄灭,空荡的展厅里只剩下一地宣传单。那些印着“高端定制”“进口设备”的彩页,此刻像极了一张张行业讣告。铝材门窗业的溃败,不仅是市场规律的必然,更是资本狂欢后的集体裸泳。若不能打破“低价竞争—技术停滞—需求萎缩”的死循环,今日展馆中的萧条,终将成为整个行业的墓志铭。
    曾经的资本盛宴已沦为"击鼓传花"的危险游戏,而游戏似乎到了最后一棒。行业能否从价格战、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中挣脱,转向以技术、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健康竞争生态,将决定其未来是浴火重生还是持续沉沦。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的感慨:"这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唯有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够适应新市场需求的企业,才可能在这场寒冬中存活下来,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本文数据及案例综合自行业报告与公开报道)

收藏〗〖查看评论〗〖字号: 〗〖阅读:64次〗〖关闭
  • 用户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