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期货日报11月22日消息,11月19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在“中国江苏第三届国际期货论坛”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保证金存量已突破2000亿元。他表示,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当前我国期货市场逐步进入了稳定健康发展、经济功能日益显现的良性轨道。股指期货的上市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初步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条件。
“中国江苏第三届国际期货论坛”由江苏省期货业协会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主办,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协办。来自江苏省政府机关、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现货企业、银行、基金公司的代表400多人参加了论坛。
刘志超指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24.95亿手,成交金额为236.15万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115.28万户。截至目前,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存量已超过了2000亿元。中国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今年4月份,股指期货成功上市并平稳运行,一个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和金融等领域的期货品种体系初步形成,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规模的增长和品种体系的完善,期货市场功能作用不断深化,期货价格在指导现货生产、消费和流通方面的先导作用日益显现。可以说,我国期货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上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条件。
刘志超表示,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在“量”的增长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市场还存在投机过度、套保不足,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现货企业等机构投资者需求,人才数量总体不足,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等一些列问题。因此要抓住当前发展的良好机遇,在提升市场发展质量方面下大功夫。
一是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优化投资者结构。我国期货市场目前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到5%,还有大量有套保需求的现货企业尚未进入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银行、QFII等多元化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也尚未形成。要从法规、政策、制度、规则、人才、技术等各方面为现货企业创造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条件,解决限制套保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并逐步引导专业机构投资者有序参与期货市场,不断优化投资者结构,形成一支具有成熟投资理念、专业投资技能、较高风险控制水平和良好投资文化的投资者队伍。
二是深化中介机构功能定位,提高期货公司专业化服务水平。作为联系交易所和投资者的纽带,期货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着整个期货行业的服务水平,决定着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期货公司要进一步深化中介机构的功能定位,积极探索服务现货企业的模式和途径,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加快业务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步伐,通过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套保投资者的能力;建立诚信合规的企业文化,牢固树立服务客户、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的理念,不断提高全行业的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能力。
三是有序推进对外开放,不断增强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大宗商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客观上需要我国拥有一个有竞争力的、国际化的期货市场。我国期货市场要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层次,也需要不断提高定价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要有序推进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积极争取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话语权,并逐步创造吸引全球客户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条件,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影响力。
刘志超表示,作为期货市场“五位一体”监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期货业协会也将紧密围绕促进市场质变、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层次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工作。协会将加强对期货市场“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和优化影响“质变”的主要指标,找准“质变”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加强期货功能作用的研究和宣传,深入探索套期保值的内涵和评价体系,引导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套保者正确认识和参与期货市场,改善市场发展环境;从自律层面入手,推动解决阻碍市场结构优化和功能发挥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为优化市场结构、投资者结构、中介机构创造条件;加快期货行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加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为提升行业专业化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