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挤压业:产能过于分散中国铝挤压型材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高速发展,而真正崛起,则在20世纪90年代后。从2001年起,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挤压材生产国及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铝挤压材出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68万吨,占世界铝型材出口总量的45%以上,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铝型材生产基地。6年间,中国铝型材产量增长了2.64倍,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年总产量已达到550万吨。据2006年统计,我国挤压厂为680家,共有挤压机 3100台。
我国铝挤压材生产企业区域集中化趋势明显,主要分布在广东、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工业发达区域,但产能过于分散,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仅38家,而有504家产能在5000吨以下。目前,铝型材工业存在重复建设和结构不合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数量太多平均规模小、技术水平偏低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生产高技术含量的厂家极少,大部分在传统低端市场竞争;平均年生产能力仅0.72万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92万吨;整体品质意识仍待提高。 2007年11月13日颁布的《铝行业准入条件》调高了审批门槛,铝挤压材项目年产能需达到5万吨或以上。出口退税政策连番调整,显示国家决心鼓励企业走增值深加工之路。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铝型材行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并购趋势加剧,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强势企业将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形成集团化经营,不断提高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铝挤压厂的数量会逐步减少。小型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产业链优势将日益发挥影响力:单纯的挤压厂将会面临上下游一体化的铝业公司的挑战,因此会进一步加快向上游或下游发展;上游的电解铝企业也会通过收购方式或新建项目方式进入下游,实现联动增值。市场专业化定位更趋明显:部分挤压厂正在通过技术领先而巩固特定的市场,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赢得市场空间。轨道车辆市场、汽车产品市场、电子产品市场、特殊合金市场等高技术含量市场给铝挤压行业展现出巨大的空间。
铝轧制业:产能将明显过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中国热轧铸轧年总产能达550万吨,产量480万吨;冷轧年总产能500万吨,产量400万吨,居世界第二。铝箔年产能110万吨,产量1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当年铝箔产品进口6万吨,出口33万吨。预计到2010年,国内热轧铸轧年总产能将达1050万吨,产量750万吨;冷轧年产能将达800万吨,产量650万吨;铝箔年产能160万吨,产量155万吨。届时将出现热轧和冷轧产能过剩最高峰,分别为3百万吨和150万吨。有关机构的研究表明,我国铝轧制业这种产能过剩状况将在2012年得到适度缓解,热轧和冷轧设备利用率将比2010年提高7%和9%。
目前,我国铝轧制业具有以下特点:产能产量超常规高速增长:产能和产量保持并将继续保持5年翻番的极速增长势头。新项目倾向于大规格和大规模:最近两年新建和改扩建的热轧机、冷轧机、甚至铝箔轧机的辊宽多在2m以上,热连轧、冷连轧已成无畏的选择。
技术装备水平高档化:今后几年内,热冷连轧机、厚板轧机及后续处理设备、CTPPS版生产线将陆续投产,引进全套设备已成风气;引进国外人才逐渐被企业接受和效仿,多家工厂已引进,其它工厂也拟引进国外技术甚至是管理专才。
项目市场定位渐显清晰:厚板、PS版、软合金系、罐料、电子箔等的专业生产线已逐渐成型,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的定位区域化初现端倪;上游向下游延伸投资轧制已成趋势,延伸产业链成为上游电解铝厂的共同兴趣与追求。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成为新建的高新项目的共识,基于市场、政策和原铝价格差优势,尽快进入国外市场是企业必由的选择。同时,业内也普遍面临以下问题:产能严重过剩、人才的素质和数量缺乏、技术和管理体系的落后与缺损、产能严重过剩、出口增值税退税可能取消、国内原铝与伦敦交易所的价差可能在中期减小、人民币升值的持续与扩大、外国可能征收反倾销关税、国外经济增长减速或衰退、轧制厂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缺乏工艺技术的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铝及铝合金:应用前景广阔轨道车辆的发展对铝材的需求强劲。截至200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但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拥有铁路5.8厘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最低的,为美国的6%、俄罗斯的10%、日本的37%,可见我国铁路资源相当稀缺。这是运输能力长期紧张的根本原因。根据中国铁路“十一五”规划,全国将新建铁路198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800公里;既有线增建二线8000公里,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到201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5万公里。铝制易拉罐市场方兴未艾。
目前,国内现有铝质两片罐生产企业16家,主要分属于波尔、皇冠、太平洋、美特等几大集团,拥有生产线22条,总生产能力约115亿只/年。材料供应方面,目前国内只有西南铝业有限公司可以生产铝质两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