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年一次的“复苏、高涨、危机、萧条”的经济规律
第一轮:49年建国——1962年:
危机爆发年份:1958年,标志性事件:58年财政赤字过60亿,60年100亿;三年“自然”灾害。
第二轮:1963——1972年
危机爆发年份:1968年。这十年政治因素很重,但经济层面仍有迹可循。
1962-1963年,经济复苏。“三自一包”,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由8%上升到22%。
1963-1966年,高涨期。国家经济形势初步好转,工业投资增加,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1968-1972年,危机及萧条期,财政赤字再次出现,“上山下乡”运动。
第三轮:1973——1982年:
危机爆发年份:1978年,标志性事件:1978-1979年,赤字增加到每年约为200亿,占收入的比例高达20%左右。1981——1982年,迫于经济萧条的压力,政府逐渐放开政策,农村改革开始;同时,犯罪率创新高,“两打”成为新名词。
第四轮:1983——1992年:
危机爆发年份:1988年,标志性事件:1988年夏季大抢购为代表的全国范围的通货膨胀危机、1989年的政治风波。
1982——1983年:经济复苏。全国范围对农村土地进行再分配,开放农产品自由市场,粮食产量每年创历史记录地增加20%,1982-1984三年的总增加量约为75亿吨。
1984-1987年,高涨阶段。工业产值增长幅度加快,同期财政赤字增加到每年大约100亿元,为198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988——1992年:危机爆发及萧条阶段。国营大中型企业连锁负债达2000亿之巨,同期国营企业库存产品占压资金也已超过1000亿元,国营企业亏损面达到惊人的74%,广西北海、广东惠州、海南地产泡沫破灭。
第五轮:1993——2002年:
1993-1997年,经济复苏及高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2年为0.76万亿,1993年1.3万亿,1994年,1.7万亿,1995年 2.0亿,1996年2.3亿。
1997——2002年,危机发生及萧条阶段。标志性事件:亚洲金融危机,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开始教育、医疗等改革。
(注:关于这段历史,有学者认为,此轮经济危机在94年就已出现,但本文认为,那次通货膨胀并没有98年伴随亚洲金融危机来得更加全面)
第六轮:2003——2012年(预计)
2003——2005年,经济复苏。以2002年为分水岭,98——02年三年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98万亿增加到4.35万亿,增长45%,而05年为8.9万亿,比02年增长107%。详细图表如下:
![]() |
(注:各表内数据1995-2005年数据来自统计年鉴;2006年来自统计公报)
(注:各表内数据1995-2005年数据来自统计年鉴;2006年来自统计公报)
2006——2007年,经济高涨。代表性事件:楼市、股市的疯涨。
按前几轮经济周期来分析,2008年,正处在危机爆发的关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