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挤压工业五十五年回顾
来源:中国铝材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4/22 10:41:48
        2007年,对于中国的铝工业,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1952年5月,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101厂)奠基,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铝加工业,中国铝挤压工业也由此发轫,至今已经整整经历了55年的风雨历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稳定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增长,铝挤压工业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各个领域对铝材的需求量都在不断增长。2006年,中国铝挤压材产量达到450万吨,中国成为全球铝挤压材生产最多的国家,也是铝挤压材消费最多的国家。55年的发展与进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内需的不断增长,仍将进一步推进铝材工业的发展,中国将与全球继续沟通与进步,为人类在铝材应用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及贡献。
        中国铝加工工业是自1952年开始的。1952年5月20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奠基建厂,当时命名101厂,其一期工程于1956年11月建成投产,包括熔铸、压延、挤压,年产铝材能力是2.6万吨;二期工程1965年建成投产,包括锻压、铝镁粉、铝箔、工艺管及镁合金熔铸,铝合金材和镁合金材的总的年产能是3.6万吨。2006年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各种铝合金(硬合金和软合金)和镁合金材料7万吨。55年来,101厂出铝材,出人才,出经验。如今101厂的铝材遍及各铝材应用领域,人才和经验遍及全国各地,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被誉称为“中国铝加工业的摇篮”。
        中国铝挤压工业就是从1952年101厂建厂,1956年投产开始。20世纪60~80年代早期,各地在101厂的人才与技术支持下建成了一批国有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建筑铝门窗随众多新材料一起进入中国,由于建筑业大发展的带动,中国铝挤压工业在建筑铝型材方面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与进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民营企业出现,将中国铝挤压工业推向新的高潮。由于中国需求的高速增长市场,这批地方及民营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不少是中国铝挤压行业中的主力企业,特别是在建筑铝型材生产领域。
        到2006年底,已取得国家建筑铝型材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550个。另外还有不少生产非建筑用铝挤压材的企业。2006年,中国铝挤压材生产量达到450万吨,其中有80%是建筑用铝挤压材。汇集全球铝挤压设备20世纪50年代,中国铝挤压工业采用的是前苏联的装备与技术,使用的是前苏联制造的水压式挤压机,最大吨位是5000吨。20世纪70年代,开始购买日本及西方国家的设备与技术,包括:熔铸、挤压、模具制造、表面处理、门窗幕墙加工等等。近20年来购买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成为外国设备制造商,还包括中国台湾设备制造商所向往和争取的大市场。外国制造的挤压机,除了早期苏制水挤压机外,还有德国SMS(西马克),包括DMG(德马克)、INNSE、SUTTON(萨顿)15台(1650~8200吨);日本UBE(宇部)101台(800~8000吨);意大利DANIELIBREDA(达涅利布莱达)20余台(1600~6000吨);西班牙Tecalex(德卡莱斯)5台(1100~1650吨)。中国台湾众多挤压机制造厂家的产品在大陆均能见到:公益、馨杰、建华、源上、梅瑞、新咏、谊昌等等,总数量数以百千计,规格800~4000吨不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出自己的油压式挤压机,90年代中国民营企业开始进入挤压机制造行列,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10000吨挤压机已经在2000年投入使用,中国制造最大的12500吨挤压机已经安装,今年5月份可以试车试产,中国制造第一台7500吨短行程挤压机已经在2006年投入使用,中国制造第一台1000吨反向挤压机也在2006年投入使用。中国现在有5000吨~12500吨的大挤压机20台,包括在使用、安装和已经订购的。目前,中国的铝挤压行业中拥有许多的外国设备,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购买数量与价值都不在小数,外国的设备与技术帮助了中国企业与行业的进步,也给外国制造商带来巨大商机。近年来,不少外国公司已经陆续在中国设代表处和开始建厂,来面对中国的大市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中国铝挤压工业不但在数量上增长快,而且工艺装备、技术以及管理和产品质量上进步都非常显著。特别是近20年来,在建筑铝型材方面,由于建筑铝型材的应用与需求,带动了全球铝材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建筑铝型材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全球进步很快,欧洲、北美、日本、韩国的技术与装备,外国有的,中国现在几乎都有,阳极氧化与着色,多彩铝着色、粉末喷涂、氟碳漆喷涂、木纹处理、电泳涂漆、隔热门窗用铝型材等等。中国建筑铝型材的质量水平不仅在国内得到用户认可,还得到在中国的外国用户认可,甚至引起众多海外采购商(包括联合国的采购)的青睐。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除了设备制造商之外,国外的辅助设备或配套材料供应商以及管理公司也频频进入中国,争取市场。中国自己有55年的历史与积累,有近20多年来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着新的进步,中国的企业与研究院、大学的联合研究<
收藏〗〖查看评论〗〖字号: 〗〖阅读:876次〗〖关闭
  • 没有相关资讯!
  • 用户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