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材信息网  
站内检索
检索类型:
关 键 词:
 
   
  首页>> 铝业资讯>> 人物专访>> 正文
马化腾:QQ的潜在危机
来源:媒体,更新时间:2006-7-7 12:50:52,阅读: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再想着田里的,这个业务做起来,需要其他业务养,它成熟后再养别的业务。

    过去几年中,关于凭借即时通讯软件 QQ崛起的深圳腾讯,坊间谈论最多的,并不是它如何及为何成功,而是有多少人打过它的主意——不乏有网络业高管乐意回忆说,自己的公司曾在什么价位上试图买下腾讯,但最终失之交臂。

    让人想起微软

    此类故事的最近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2004年,当时正意气风发的陈天桥找到腾讯掌门人马化腾,发出了合并两家公司的邀请。陈建议:我做董事长,你做 CEO,我们立刻就能够统治中国网络业。

    但马回答说:我不必跟你合作,两年之后也会称雄于中国互联网。

    这显然是一次别有意味的回绝。富有符号意义的,传闻的两个主角,正仿佛中国网络界的两极,陈天桥“疾如风、侵略如火”,马化腾则“徐如林,不动如山”。可在对答之间,后者显得远为富有底气。

    如果乐于“接受”如此戏剧性的传闻,马化腾不会是马化腾。 2006年春节前夕,素少面对媒体的他在接受采访中听到此事,一改不温不火的形象,打断记者,声音不高但用力地说:“没有,绝对没有,我不可能讲这个话,这是瞎传的。”

    但这无碍于行业内已经形成新的心理期待。在为数不少的业内人士心中,腾讯已经从沉默、被动到随时可能被收购的配角,变为兼具强势与野心的下一个主角了。自 2006年 1月 12日以来,腾讯股价升至 10港元左右,其市值最高时达 24亿美元,超过网易和百度,成为海外资本市场最认可的中国网络公司。

    如果只是不俗的赢利能力,腾讯不会在业内被套用上一个殊为少见的形容词——“可怕”。在观者眼中,腾讯的巨大能量在于,凭借 QQ的强大黏性,腾讯无须创新,只要模仿其他领域的成功者,再将 QQ的用户引导过去,就大功告成。这种绝对的优势,是盛大乃至新浪等所有竞争对手都望尘莫及的——或者说,它让一些人想起了微软。虽然这种判断主要建诸于对公司创始人的信任,但同样重要的是,马化腾对市场的敏感度、对同类产品的学习能力,在中国网络界算得上相当突出。简言之,他懂得该学什么,并懂得在学到的东西里进行什么改进。

    虽然 QQ和新浪、 8848们一样是直接拷贝海外的网络模式,但比起找到赢利手段的门户和电子商务,即时通讯领域的出路要局限得多:即使是 ICQ,最终也不过委身于美国在线。这一背景最大的影响是,腾讯融资很难,而且对自己的前景很难判断。

    马化腾曾试图作价 60万卖掉 OICQ,但找不到买家。即使最终获得了 IDG和香港盈科总共 220万美元的投资,代价也颇高昂:足足让出了 40%的股份。

    220万并不够花,甚至带来了麻烦。参与投资的一方香港盈科对腾讯的态度模棱两可,看到投资除了被用来买服务器外几乎见不到回报,甚至腾讯又回过头来借钱,它不知该如何举措。这种既不愿进一步投入,又不愿退出的状态僵持了几个月,幸好 IDG推荐了曾与其在 myweb.com项目上有过合作的南非的 MIH集团,让盈科得以在 2001年 6月以 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 20%的股权悉数出售——在网络泡沫破碎后的当时,颇为理想。

    关于这次纠缠的融资,马化腾有一个非常执行层面的反思:“关键是要尽量搞清楚,每个投资者对公司发展是有益的还是阻碍。”

    MIH进入时,腾讯几乎已经到了盈亏平衡点,这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奇迹。或者说,在当时, QQ已经体现将巨大用户群转换为收入的潜能。但不可否认,将这种潜能释放出来的,依然是马化腾的学习能力。如在网络业普遍讲求免费的阶段,他模仿联众建立会员制,将免费和付费用户的服务区分开来。“当时我们想,只要有 1%的用户付费,就会非常可观。”马化腾说。实验下来,乐意付费者足有几个百分点。而当并不玩韩国网游的马看到游戏里的个性化形象这个概念,随即心领神会地将个性虚拟形象移植到 QQ上,也就是后来的 QQ秀。 2005年,第三代 QQ商城甫推出,就有 180万一天的销量。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决策是,拿到投资之后半年内,马化腾已经开始尝试无线增值应用的可能性。

    到 2001年底,腾讯已经实现了千万元人民币的规模,而在 2002年这个互联网的寒冬期,腾讯的利润达到了 1.44亿元。就是从那时起,表示有意收购腾讯者不绝于路。但马化腾称,多年来真正与腾讯谈过合并的,只有王志东执掌时期的新浪。

    QQ的潜在危机

    正如近两年明显表现出来的, QQ的用户群,其实正态分布在一个区间内:他们通常年纪不大,以娱乐为使用 QQ的首要目的。这些用户,也许随着年龄和身边人群的变化,会转移到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上,比如 MSNmessenger和 GoogleTalk。这个意义上,腾讯的问题类似于一家儿童用品公司:小孩子总要长大,重要的是新生代是否依然选择你?

    因此,如果说腾讯一直以来,而且显然也是未来持续的工作,那就应该是通过提供新的服务,保持新鲜感,获得新的用户源,以及为那些可能转换的用户找到不换的理由。

    在圈定用户的基础上,马化腾的盘算是:“我们做的这些服务反过来让腾讯的社区有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现在人们用的 QQ,已经不是一款软件,而是各种各样的服务。别人就很难全方位打你。”

    这是一个听起来接近真理的表述,但摆在马化腾面前的,仿佛历史的一种重现: 2000年以前,对于新浪、搜狐们来说,即时通讯软件是副产品,不会用尽全力去投入,所以在这个领域它们打不过腾讯。当它们真正意识到重要性,重新积累此领域的经验, QQ的先发优势已经形成。而现在,腾讯染指其他领域,它如何保证自己不出机制,或者说意识上的问题,错失重要市场?

    马化腾的对策,是一种明知自己是后进者而为之的韬略。判断一个项目时,腾讯先看长期来说对用户有没有价值,再看自己是否擅长,最后看团队。通常而言,能独当一面的人总是缺乏的,这个时候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培养队伍——比如网络游戏和门户,腾讯用了两年时间准备,这被马化腾称为“入门”。

    以战养战,且对长线业务充满耐心,就解决了甚至连腾讯内部都有过的疑问:产品线拉得过长怎么办?

    “大家不是平等的优先级,是错开的。”马化腾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再想着田里的,这个业务做起来,需要其他业务养,它成熟后再养别的业务。

    2003年 12月,腾讯推出自己的门户网站,发布时,看好它的人不多,或者说,当时依然看好门户概念的人不多。但马化腾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个最切实的理由是,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增值服务(比如网络相册)无法在客户端充分施展,而且,网络广告的收入将长期稳健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收入,也是较高市盈率的保障。

    大约用了两年时间成为“专业选手”,现在所能看到的成绩是: QQ门户在所有中文网站的流量中名列第五,仅次于百度和三大门户。

    马化腾承认,如果说当前腾讯最大的瓶颈,是“好的人才总是缺”。这迫使他用折中的方式谋划,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冲一下,先做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看一看。某种程度上,马化腾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能够让“企鹅”度过一个又一个冬天的食物。
给编辑留言〗〖字号: 〗〖关闭
电话:(0714)8638239 3682992 传真:(0714)8636393 铝材QQ群号:11477987 电子邮件:china.lvcai@yahoo.com.cn
中国铝材信息网 @ (435100)湖北省大冶市安平路6号
版权所有 © 2006-2008 中国铝材信息网 未经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链接、引用本网站内容

鄂ICP备06014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