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旺季似乎并没有给有色金属板块带来惊喜,在有色金属板块中有“带头大哥”之称的铜,并没有延续“十一”之前的火爆行情,冲破8000美元/吨的伦铜,重新回到了7000美元/吨下方,苦苦寻求支撑。
一方面,受次级债影响,欧美需求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铜铝产能的上升,供求宽松也考验着中国因素对市场消费的拉动作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后期铜走势仍有变数,真正走强,要看明年春季亚洲消费旺季的到来。
“十一”后的旺季没有来临
“2008年,铜价会突破10000美元/吨。”2007年9月一位分析师在调高了云南铜业的目标价之后对铜价作出了这样的预测。
显然,他的乐观并没有给云铜带来更好的行情。在创下了“十一”之后第一天的历史高位98.02元之后,云铜在11月23日探了近期48元的低位。市值一度达到1231亿元的云铜如今缩水过半。
是铜的供求发生了变化,还是市场的恐慌心理造成了市场如此的深幅调整呢?银河期货的研究员车红云表示,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不过,“十一”之后,中国传统的旺季没有出现,不免让人们失望。中国因素的打折多多少少有些让人难以接收。
国内铜供应宽松,增加了铜价上行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9月份,国内铜产量的增幅分别为24.2%、26.4%和24%,并且后两个月的产量已经超过30万吨。另外,“十一”长假过后,国内铜市场消费未像预期的那样出现节后的捂货现象,现用现买仍是主调。
理论上讲,10月份是国内电缆行业的消费旺季,但今年旺季的特点出现淡化,整体开工率甚至低于9月份。铜板带10月份保持平稳,铜箔企业进入行业淡季。另外,由于国内铜供应宽松,上海现货铜一直呈现贴水,贴水最大时为400元/吨,10月份平均贴水195元/吨。这也使得10月初进口亏损最大时超过1000元/吨。10月份,中国地区的贸易升水已经从维持了近一年的120美元/吨下调到50-60美元/吨。这些都加剧了铜价的下跌。
“次级债”的恐慌
铜价下跌的恐慌仍在延续,美国“次级债”的影响还在一浪一浪推波助澜。
从海关总署公布的初步数据来看,10月铜精矿进口量为29万吨,月进口铜和铜合金总计11.8578万吨,环比下滑4.4%;1-10月铜进口量为146万吨,同比增加87.4%;预计国内后期还将进一步减少进口量,以消化前期进口的铜。
车红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的铜消费也出现了疲软的现象,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建筑业铜消费缩减,尤其是西班牙和德国。CRU最新调查结果证实了这点,继上半年铜消费反弹之后,从三季度开始,建筑业的订单即铜加工品的订单量就急剧下滑,而且四季度也不太可能有好转。首当其冲的就是铜水管、房顶铜薄板、空调铜管、建筑工具和建材行业。有报道称,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和爱尔兰6国的房屋建筑业停滞不前,7月份西班牙新建房屋许可数量下降了38%,今年上半年德国房屋许可数量下跌了38%。据统计,1-3季度,欧洲铜和铜合金的消费量下降了2.4%,而2006年同期则增长了6.8%。不过,电子行业的铜消费仍保持着良好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