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决定以每吨11,800元的价格,从七家国有冶炼企业收购5.9万吨精炼锌。这七家冶炼企业包括了葫芦岛 锌业股份、 株冶集团、 豫光金铅等。
此次国储5.9万吨的收储数量不但低于预期的10至20万吨,收购价格也仅较上海期货交易所1月14日的收盘锌价高4.4%。此则消息报道的收储细节,不论是数量和价格都低于市场预期,这也反应出国储面临的一些困局。 受金融危机扩散影响,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挫,相关产业的生存受到较大威胁,要求国家给予协助的呼声渐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储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收储。为了提振市场价格,国储收购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格,这与国储本身意愿产生一定抵触。广发期货研究员王健表示,由于收储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国储局收购的积极性较低,更希望地方政府自筹资金进行收储,但因为面临相关方面的压力,收储又不得不进行,这就出现了在数量和价格方面的博弈。 而且由于国家收储只针对国有企业,被视为是对国企的变相补贴被社会舆论所诟病。国储局此次收储行动,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可能在短期内稳定了市场,但在中长期可能会加剧行业供需矛盾的激化,影响行业健康发展。而且之前也曾有媒体报道,有企业接到株冶集团大量采购锌铅等的询盘,通过国储帮助企业赚取额外利润恐怕非政府本意。通过调整收储价格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正是由于牵涉到国储利益、防止相关国企利用收储赚取额外利润等问题,国储数量减少、价格降低成为可能,这一情况的出现也反映出国储局面临的收储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