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不完全统计,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宣布,通过认购可转债和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向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2月16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宣布,将以26亿澳元(约合115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全球第二的锌生产商澳大利亚OZ矿业100%的股权;2月24日,同样来自中国的湖南华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认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金属集团2.25亿股新股,并向其股东美国对冲基金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购买2.75亿股股份。
与此同时,中国在能源领域也连签大单。在一星期内,与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以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相继达成总金额超过450亿美元(约合3078亿元人民币)的长期供油协议。
一连串中国交易的集中宣布,令全球为之惊呼。一时间,那些有意出售能源或矿业资产的企业纷至遝来。几乎每一桩与此相关的邀约,都会同时发往多家有收购可能性的中国企业。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资源大买家”的形象,仍然在全球激起了超乎预料的反对声浪。反对的声音,不仅来自相关交易国的政府、民间、同业,也来自被收购一方的股东。他们担心中国企业有意控制资源价格,质疑中国企业的收购源于政府意志,视那些大胆参与国际资源并购或能源交易的中国企业为政府的延伸,更怀疑其收购资金的来源。这些怀疑,再度成为横亘在中国企业一连串并购交易前面的巨大障碍。
《财经》报导称,在很多熟悉和了解中国资源收购史的人士看来,这些并购与其说是出自一只名为“国家意志”的幕後大手的操纵,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在多年的冲动之後,终于因全球金融危机提供机会而爆发;而曾长期在海外资源收购上举棋不定的中国政府,不过是在上一轮资源价格暴涨的教训中,意识到了进入产业链上游的重要性,进而为中国企业的海外行动打开了“绿灯”。
作为资源消耗大国,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和铁矿石、铜、铝等有色金属正在逐年攀升,中国企业挤入产业链上游是经济规律使然。然而,如何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企业与政府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如何平息对中国企业控制资源价格的担心,是摆在中铝、华菱、五矿们面前的艰难考试。惟有交好答卷,才能赢得交易。
此外,“目前还有许多中国企业正在谈海外资源收购,有些专案存在几个中国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一位知悉内情的人士透露。据《财经》记者了解,在海外并购方面,中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委员会。很多业内人士已经开始担心:中国企业大规模到海外收购,会由于缺乏协调而导致在谈的交易最後难以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