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材信息网  
站内检索
检索类型:
关 键 词:
 
   
  首页>> 铝业技术>> 企业管理>> 正文
现代企业无为之道
来源:中国铝材信息网,更新时间:2008-7-9 14:38:18,阅读: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首先应是“舍”,然后才是“得”。因为“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为”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无为”。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无为”呢? 

  现代企业立业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来阐述“道”的一些表现形式,借此传达“道”的一些普遍原则。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不争则久立。 

  水之所以为万物所需要,是因为水能够给万物带去它们所必需的实在的利益。如果水不能给万物带去利益,万物也就不需要它了。因此,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经营之道在于:怎样使企业自身成为社会和人类的普遍需要。 

  任何时代,立业必须立在人们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有些初涉商界的人士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把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利益需要上,为此,不惜使用坑、蒙、拐、骗、夺的手段,这样的企业即使短时间内看上去有一些起色,但终归久不了。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主道。 

  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是指水滋润了万物,却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于自己的东西,没有私利可言又与世无争。 

  将“不争”用作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最重要的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这样的需要就是广阔的市场。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立业真能立在这样的点上,也就合于企业的“立业主道”了。 

  许许多多成功企业的成功之处,大抵都包含了“立于不争”的奥秘,同时印证了“夫唯不争,故无尤”。 

  所谓“无尤”,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别人、对别的企业而言,没有去骚扰,没有去争夺;二是对自己的企业而言,不费心争斗,专心一意干实在的事业,自己和自己的企业也“一帆风顺”,没有什么烦忧。 

  三、居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因此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认为水的这一德性几乎就是体现着“道”的精神。水的这种谦下的品质,也可作为现代企业立业的参照点。 

  首先,众人不愿涉足的区域,更有可能是无竞争的区域,易于找到立业点;其次,众人不愿干的事情,总得有人干,这种局面中一定包含着许多对我们的需要和召唤,而这些潜伏着的、没有人去设法满足的利益需要,恰恰是我们立业的根本点;再次,众人都不愿干的事业,你把它千起来而且干咸了的话,自然易于从众人那里获得支持和回报,利于立起长久的大业。 

  那么,企业为万众制造利益,把“利于万众”作为企业的天职,企业自身的利益谁来管呢?企业没有利益又怎能运转下去呢?回答其实很简单,水养育了我们,我们不也是在用生命保全水吗?你为万众谋利益,万众都要回报你!万众甚至愿意多给你一点,只要你真的能给他们带去实在的利益。 

  有了成就不骄横、不居功,应每时每刻检讨自己。哪些想法、作为对社会有利,有利的继续做,有害的就停止想、停止做,这就是“居下”。 

  四、忍让、融通、知迂回、无损:流畅的立业之道 

  水无论流向哪里,遇到阻力则自行谦让:正面流不过去就向左面,左面流不过去又向右面。水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能滴水穿石,能利万物,也能毁掉万物,能移山倒海,也能载舟沉船。水的这些特点,相当于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调整自己去适合于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这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及其大道有所觉悟之后,才拥有的一种通融的立身处世态度,包含着任何事情都不去强求的“无为”精神。 

  这就是“让”、“不争”、“不强求”带来的利益。现代企业如果能做到像水那样懂得忍让、顺应、融能、迂回的话,立即就能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然后顺流而下,进入未来的位置。因为忍让、融通、迂回带来的恰恰是无阻无碍。 

  水的这种“美德”给我们企业立业的启示是:不可强求,一切要从主客观条件上去讲究顺应,而且,主要是尊重客观,调整主观。企业当着重领悟一种“流畅的立业之道”:在各种客观的阻碍中,领悟无阻无碍、流畅通达的立业主道,顺应客观规律而立业。 

  五、流水不腐,本性不变 

  流水不腐,引申到企业的立业,就是要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地寻找“造福人类”的新途径,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地“无为”,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 

  企业的“立业”过程,也应当是一种“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象的流变可以千差万别,但企业的本质不可变。惟其如此,企业在这个“活”的过程中才能始终都有一个本质上的方向,也才能够真的“活”下去。 

  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中,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却不能变。因为企业的本性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本质的导向。与之相比,所谓“以市场为导向”只能算是谈到了皮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市场变化在这里只能被当作客观条件的演变来看待,企业应当对此做出应变,但这种应变也应出自一个更加本质的立场。因此,应变就是应变,不足以被理解为“导向”。否则,如果企业跟着现象走,恰恰容易晕头转向,迷失自己。 

  所以,有时我们觉得那种倡导“以效益为核心”的提法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改为倡导“以是否对社会真的有利为依据”,也许更为准确。 

  六、柔能克刚,柔比刚好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里面包含了应由我们企业去从中领悟的“柔弱之道”,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企业的柔弱之道,并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志,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上,能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过程中发挥真正的活力。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望我们的企业能常作水观,常领水德,常悟水道。于水的生动形象中,各自终有所获,获得与大道相通的大利益。 

  现代企业的长存之道 

  天长地久,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熟悉的美好词汇。在老子看来,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所生”,所以“能长生”。天地生养了一切,但却没有一点是为天地自己作考虑,没有一点是为了利于天地自己的。所以,天地才得以长生不老。 

  老子的“天地之道”对企业的长存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一是“夺取”社会者最终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练“空手道”的企业纷纷倒闭甚至落入法网。为什么?因为它们专门“自生”,一点也不“生他”,违背了天地之道,从而也违背了入世之道,违背了企业之道。所以,即使玩到了十几亿、几十亿的规模,也一样是要倒台的。 

  二是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实质是为人类谋利益。 

  有的人对改革的到来毫无思想准备,错误地认为改革对他们来说就是去找钱,找钱的途径就是办企业。但其实,从企业角度讲,改革是刺激每一个企业发挥自身能动性,去加速社会财富的创造。改革不是鼓励企业放弃财富的创造去不择手段地直奔金钱,更不是要求企业扭住自身利益不放。企业的“赚钱”只是企业的表面现象,企业得以存在的原因和实质,是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是脚踏实地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是“天地之道”约束下的“企业长存之道”。 

  三是应该用公众利益来把握供求关系。 

  我们的企业在供求关系的演变面前,就像在镜子面前一样。我们到底是真心实意地把社会、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还是做做样子,自欺欺人,在这个镜子面前都将一目了然。而且还要落实在你的成功或失败之中。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市场是社会的,是公众的。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只能是一种服从的关系。企业应当放弃一切来源于自身的企图,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以“无我”为前提、以“不自生”为前提,去观察、分析、体会社会的需要、公众的需要,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市场需要的企业。 

  四是要实现对“私”的超越。 

  不自私反而能成其私,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一点。很多企业之所以很快就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主把“私”字看得太清楚了,不明白“私”这个东西在入世间只是一个幻觉。 

  很多长青企业总裁们,名声和实力都很了得,然而他们有的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有的坚持用饭盒从家里带简朴的午餐,从不挥霍浪费。为什么?因为他们很明白企业的一切都是社会的,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已,并没有独立的“私”字可言。这是天道的本质,企业没有真的可以谋求的“私”。 

  企业长存的奥秘,在于完全超越了“私”,回归到没有“公”“私”对立的境界。这样,抛弃了“私”的幻觉,也就“清静”无欲了,“无欲”也就“无为”了,“无为”也就能顺应自然了,企业也就融入道、融入社会了。 

  现代企业的信仰之道 

  现在,很少有人再谈信仰了。似乎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信仰没有用武之地了。都以为只需要学会一些短期行为,随时作一些简单的、甚至是机械的应变就行了。 

  这显然是一种人生的失误。市场经济说到底,是将消费公众推到了最为尊崇的位置。因此,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是放松了对企业的要求,而是更加强化了对企业的要求,是判断企业正确与否的照妖镜。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在于创造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环境。对企业而言,有一个对改革之道进行体认、达到自觉服从的课题。把与改革之道完全同根、同向、同道、同德的“为人民服务”这个纲领当作我们企业自身终极不变的信仰。 

  有了这个正当信仰,人的行为就是活的,企业的行为就是活的。建立正当信仰,始终是现代企业“企业主道”的重要内容。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民都是社会的主体。不为人民服务的人,不为人类奉献的人,人民是不会让他参与社会事务的,而会被人民所淘汰、唾骂。这就是我们要把“为人类奉献”当作企业立业主道和发展之道来对待的原因。在当今时代,企业行为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办企业的人应当意识到,我们想办企业,是想以更有力的方式为众生服务。 

  为什么说应当把“为人类奉献”当作企业信仰?为什么说这是企业主道? 

  首先,只有用“为人类奉献”的企业之道,才会牢车把握住市场需求。生产企业没有人民的服务需要,你为谁生产、为什么生产?你的企业又怎样存在下去呢?一些厂家基础很好,产品旺销,说明人民生活需要,但如果企业没有树立信仰,没有把“为众生造福”上升到信仰的地位来加以尊重、保护和固守,结果必然是把整个牌子都给砸了。表面上看,这是被不好的产品、不好的企业行为给砸了牌子,但从根本上说,也是忘记了“为众生奉献”是根本的结果。 

  其次,缺乏信仰指导的企业行为容易触犯法律。我国每年都在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越来越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对企业而言,这些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检验”企业行为。但是,要企业家精通法律体系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企业家的精力、时间投放在市场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企业活动中。那么,企业究竟用什么东西来统帅企业行为?这就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企业信仰。这个信仰必须要与社会法制的总体精神完全相通,同时要与市场概念中人民的利益这个永恒不变的市场本质相通。因为这样的信仰统帅下的企业行为,才能最终经受法制与市场的双重检验。 

  要把“为人类奉献”真正形成企业信仰,要理解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不得不然。我们想办企业,想在入世间有所作为的话,我们的行为绝对不能构成对他人正当利益和广大公众利益的侵犯,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之“道”的惩罚。所以,“为人类奉献”对企业而言,首先是“大道自然,不得不然”的事。 

  第二层:欣然而然。领悟到为众生服务是我们企业不得不然的事之后,我们很快就能得到“大道”的支持,就像船帆顺应了风向一样,“道”的力量会推动企业小船作一番与“道”相应的航行,产品(或服务)因为合于人民的利益需要而受到市场的接纳,市场回报和支持企业,人间各种正当因素都支持、围绕企业,风调雨顺,良缘丛生,非人间的各种正当因素也在冥冥之中支持和保护企业。这个时候,企业应当体察“大道”之“恩”。“领恩”后的企业,做起“为众生奉献”的事来,不再是出于不得不然,而是欣然而然了。 

  第三层:自然而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悟到这个层次,“为人民服务”已不再需要任何道理的支持了。企业为人民服务纯属自然,同时也是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到了这个层次,可以叫做正当信仰了。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动摇了。所以,叫做正当信仰。 

  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流传甚广。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人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这样煮出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一锅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 

  企业老板治理企业,道理就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因为一个工厂几个人至上万人,如果制度朝令夕改,大家的行为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才好如果制度稳定,职工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出大成果。 

  尽管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都在变化,企业生存大小环境、软硬环境都在变化,但企业规章、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订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的东西是符合道的、正确的、较为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以无事取天下 

  从“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你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顺应了“道”的缘故,不是“争”的缘故,而是共同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谐相处。因此,现代企业的外部关系不是“竞争”而是“竞赛”。 

  企业要顺应市场规律,要紧的并不是在市场上找对手与之相争相斗,而是各自去认识这些规律,做到自觉地服从和顺应这些规律。市场的真相是接受真实、有价值的奉献,社会众生急需的产品就是有价值的奉献。这里,衡量和检验的标准,不是谁比谁更会“争”,而是看谁找到了市场的奉献点,并拿出了实际的奉献,说穿了,就是看谁更能自觉地、全心全意地顺应客观规律。 

  对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市场谋略应当是“以无事取天下。” 

  在市场领域,“以无事取天下”,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说不要去“争”。“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到了“奉献”之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丈,自己去了解市场新的、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在公众的“利益需求点”上做文章,设法去满足这些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以不争取天下”,这是市场本身的规律。不与任何企业竞争,只与他们竞赛,“以无事取天下”,这是企业无为的外部模式。 

  我无为而民自化 

  在企业的内部运行管理中,除了“企业信仰”、“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基础软件系统应当正确、坚定、长期稳定外,实际运行系统还应该围绕质量标准,制订出操作规程,即工作标准;然后,根据组织机构制订的管理流程和针对工作标准,制订操作法,让每一个岗位均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 

  这之后,应让职工在企业的内部运行中“自化”,企业领导层无须过多地干涉他们,因为制度、原则、操作规程都已经建设好了,企业的运行也就有了基本的轨道了,只要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结果自然是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过多地干涉的话,反而会出乱子。 

  在各项制度建设完成以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就不是很多了。剩下的问题主要就是疏导了。哪一个环节有什么不畅,疏导疏导就通畅了,这种疏导往往是情感性的、思想性的,所以我们说,感情必须要在制度下才能适当运用,其目的:从生产者角度讲,是要让员工发挥才干,发挥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能力;从生产本身的结果讲,就是要多出、快出高质量的产品。 

  领导者的“无为”艺术 

  首先,企业领导应尊重规律,尊重“道”。 

  企业领导人应当崇尚规律,崇尚对规律的顺应。要“以顺应规律为重”,不能以个人欲望为重。不仅如此,企业领导还应亲自参与顺应规律的工作,并在这项工作中亲自主持“火候”。“烹小鲜”并不是一点也不翻动,该翻动时,还得翻动。企业家必须亲自站到规律面前去,引导企业行为朝着顺应规律的方向发展。企业处逆境时,只要根本上是对的,就要沉得住气,积极创造转化的条件,使之向正面效果转化。而企业处顺境时,也要明白“有”可以变为“无”,因而不骄不躁,清静无为地去根据规律办事,创造相应条件,化解矛盾。 

  其次,企业家在用人问题上,也不可过分“翻弄”。 

  一般而言,企业在发展干部队伍时,先就应将干部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看清看准。经认真考核、试用证明其胜任并合符企业道德要求的,就应大胆任用,只要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应长期使用,支持其开展工作。对那些过不了考核关、试用关的,或者过不了道德关的,坚决不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在企业用人问题上,就在于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任人惟贤,创造宽松、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 

  第三,企业家在项目选择上,也应采取“无为”的态度立场。 

  确定一个项目究竟是该上还是不该上,应依据“是否是社会众生的迫切的利益需求”这一准则来决策。属于社会众生的迫切需求、急众生所急的项目就上,而且不要轻易改动,就应按照既定的道路,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地前行。相反,这山望着那山高,成天忙于变更项目,过分有为,也就违反了“烹小鲜”的规律,结果一定是“一包糟”。


作者:薛永新 恩威集团董事长 

给编辑留言〗〖字号: 〗〖关闭
电话:(0714)8638239 3682992 传真:(0714)8636393 铝材QQ群号:11477987 电子邮件:dylt2006@163.com
中国铝材信息网 @ (435100)湖北省大冶市安平路6号
版权所有 © 2006-2008 中国铝材信息网 未经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链接、引用本网站内容

鄂ICP备06014822号